高管套现16亿 业绩5年首降!公牛“插座一哥”地位危矣
市场用脚投票,股价较最高点跌去80%,市值蒸发超740亿元。
“插座一哥”公牛集团正面临自上市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10月9日,公牛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长阮学平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17.1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以当日收盘价45.85元/股计算,这笔减持计划市值高达约16.5亿元。
这已是阮学平在两年内的第二次大规模套现。2023年7月,他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公司2%的股份,套现超过16亿元。
加之上市以来累计获得的超过52亿元分红,阮学平已从公牛集团获取近70亿元收益。
01 减持风波:阮学平两年套现超32亿
阮学平作为公牛集团副董事长及实际控制人之一,其减持行为在资本市场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公告,阮学平直接持有公牛集团14.13%的股份。他与一致行动人宁波良机实业、阮立平、凝晖投资等合计控制着公司84.76%的股权,形成典型的家族控股格局。
这种股权结构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往往能提升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其潜在风险逐渐显现。
2023年7月,阮学平就曾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牛集团2%的股权,套现超过16亿元。加上本次拟减持的16.5亿元,两年间其套现总额将超过32亿元。
对于减持原因,公告仅简单表述为“自身资金需求”,但市场对此反应谨慎。
02 业绩双降:五年来首次中期负增长
公牛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为其“困局”写下了最直观的注脚。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68亿元,同比下降2.60%;归母净利润20.60亿元,同比下降8.00%。这是公牛集团近五年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负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二季度业绩下滑更为明显,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3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16%,拖累了中期整体业绩。
核心业务全面承压:
电连接业务(主要为转换器,即插座)收入36.62亿元,同比下降5.37%;
智能电工照明业务收入40.94亿元,同比下降2.78%;
新能源业务虽然同比增长33.52%至3.86亿元,但基数较小,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03 业务困局:三大主营业务面临挑战
公牛集团的三大主营业务板块同时遭遇结构性挑战。
在传统强势的电连接领域,尽管公牛转换器仍保持着天猫市场线上销售第一的地位,但行业增量空间已接近天花板。
根据情报通数据,2025年上半年转换器市场整体增速明显放缓,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提升与新兴品牌的崛起,正在侵蚀公牛的市场份额。
墙壁开关插座领域的领先优势也面临挑战。智能家居、全屋定制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开关插座的消费逻辑,消费者对“智能化”“场景化”的需求提升,对公牛的产品创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电工照明与新能源板块的困境更为突出。在智能电工照明领域,公牛面对欧普、雷士等传统照明巨头的强势竞争,以及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的跨界冲击,其产品差异化优势尚未完全建立。
新能源领域更是竞争激烈,尽管公牛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枪产品上保持天猫销量第一,但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自有充电网络的扩张,以及第三方充电运营商的规模效应,正在压缩公牛的市场空间。
04 质量隐忧:新能源产品投诉频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牛集团的新能源产品正面临质量和服务投诉的挑战。
多位用户反映,公牛电器的充电桩频繁出现充电异常等质量问题,甚至导致车辆损坏,售后服务也跟不上。
一位用户表示,他于今年3月购买了公牛充电枪,使用没几个月就发现汽车的充电口有明显灼烧的痕迹。4S店检测后称问题出在公牛充电枪,但更换配件需要2000多元。
在联系公牛电器售后后,技术人员要求用户先垫付费用,承诺后续会理赔,但用户提交维修报告和发票后,对方却一拖再拖,并拒绝赔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公牛电器新能源产品的投诉不在少数:
有的随车充在使用半年后出现过温断电的问题;
有的充电桩使用一个月就出现了充电异常断充现象;
还有用户购买了两个充电桩连续出现故障,一个烧坏了,还有一个充不进电。
在公牛汽车用品淘宝旗舰店中,也有不少差评。有用户评价称:“慎买,两千多的东西,用了三个月核心控制单元坏了”。
05 研发缩水:创新投入下降超两成
当业务面临转型压力之际,公牛集团的研发投入却不增反降。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86亿元,同比下降21.56%,主要是研发人员薪酬总额减少、研发的直接投入下降。
作为对比,公司的管理费用却增长了27.98%,源于职工薪酬、折旧与摊销增加。
同时,销售费用下降17.13%,主要是市场推广费、广告费减少。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尚未形成规模之际,研发投入缩水,可能影响公司未来持续创新能力。
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业务,公牛在研发投入、技术储备、生态构建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
06 股价暴跌:市值蒸发超740亿
二级市场上,公牛集团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
2021年初,公牛集团股价曾达到259.90元/股的高点,市值约1561亿元。而如今,股价较最高点下跌超80%,市值蒸发超740亿元,仅约814亿元。
这一表现远超同期大盘跌幅,反映了市场对公牛集团未来增长前景的担忧。
在业绩下滑、研发投入减少与实际控制人减持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公牛集团股价短期内重回巅峰面临较大挑战。
阮学平的减持计划,某种程度上正是公牛集团转型阵痛的外部投射。
当实际控制人因“自身资金需求”选择减持,市场不禁要问:这是否预示着家族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动摇?
从曾经的“插座大王”到如今面临业绩增长瓶颈,公牛集团的困境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