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高针”不能随便打,以下是详细解释:
“增高针”的成分与作用原理
成分
“增高针”的主要成分是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肽类激素,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作用原理
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等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IGF 1会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促进长骨的生长,使身高增加。同时,生长激素还对人体的蛋白质合成、脂肪代谢、矿物质代谢等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
使用“增高针”的严格限制条件
适用人群
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
这是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首要适应症。对于经过严格的医学检查,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生长激素,可以有效改善身高增长速度。例如,因下丘脑 垂体病变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孩子,他们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同龄人,且经过全面评估排除了其他可能影响生长的因素后,使用生长激素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手段。
特发性矮小症患者(部分情况)
特发性矮小症是指病因不明的矮小情况。在这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符合使用生长激素的特定标准。但这需要医生综合考虑孩子的身高偏离程度、生长速度、骨龄、家庭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情况。例如,一个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身高,且预测成年身高不理想的特发性矮小症孩子,可能在严格评估后被考虑使用生长激素,但并非所有特发性矮小症患者都适合。
治疗时机
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开始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最佳年龄是在孩子骨骼尚未闭合之前。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更好。通常在4 12岁开始治疗比较理想,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骨骼生长潜力较大,对生长激素的反应也相对较好。一旦孩子的骨骺开始闭合,生长激素能够发挥的促进身高增长的作用就会大大受限。
随意注射“增高针”的风险
健康风险
内分泌紊乱
生长激素的使用会干扰人体自身的内分泌平衡。如果在不适合的情况下使用,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紊乱问题。例如,过度使用生长激素可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孩子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等。
血糖异常
生长激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血糖代谢。长期不当使用“增高针”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一些孩子在使用生长激素后可能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等情况。
骨骼发育异常
如果骨骺已经接近闭合的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骨骼的异常生长。例如,可能出现肢端肥大症的表现,如手脚增大、下颌突出等,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对关节等造成损害。
社会心理风险
对身高的过度焦虑传递给孩子
如果家长仅仅因为追求孩子更高的身高而随意让孩子注射“增高针”,这种对身高的过度关注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可能会形成过度关注外貌和身高的心理,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如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认为自己只有长高才是有价值的。
不当用药引发的心理压力
当孩子因为随意注射“增高针”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能会承受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的双重困扰。例如,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情绪波动较大时,孩子可能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面临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上的困难,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