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以“学国画啦!凌波仙子携香至”为主题的散文式习作,希望能传达出学习国画时,笔触与水墨间所生发的那份诗意与心境。
学国画啦!凌波仙子携香至
铺开宣纸,压上镇尺。那一片雪白,便是一方等待的天地。清水滴入砚台,磨开一锭古墨,乌黑的光泽里,仿佛沉淀了千年的时光。当毛笔饱蘸了这浓淡交织的液体时,我知道,我邀约的客人,即将来临。
今天要画的,是水仙。在国画的谱系里,她有一个更富诗意的名字——凌波仙子。
笔尖落在纸上,先是迟疑的,生涩的。学画的过程,便是学着与手中的笔交谈,与纸上的水博弈。水多一分,则墨色洇散,失了形状;水少一分,则干涩枯硬,少了灵气。这恰似与一位高洁的仙子相处,需得不卑不亢,心静神凝。
先画那鳞茎。用淡墨侧锋,皴擦出饱满而坚实的形态,那是仙子立足的根基,于清水中一尘不染。再画叶。中锋行笔,一气呵成,那修长的叶片便挺拔而出,或舒展,或微卷,带着一种清韧的骨力。叶丛中,留出些许空白,那是风的位置,也是香气流淌的路径。
最关键的,是那“凌波”二字的神韵。如何让静止的笔墨,生出踏水而来的轻盈?老师在一旁轻轻点拨:“要知水,先画石;欲显动,须谙静。”于是,在叶丛下方,用极淡的墨色,寥寥数笔,勾勒出几许水纹的意象。没有具象的波光,只有墨韵的荡漾。奇妙的是,当这几笔落下,整株水仙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生命,她不再是扎根于泥土,而是亭亭于清波之上,衣袂飘飘,随风而动。
最后,是点染花朵。用藤黄与钛白,调成那玉质般的颜色。五六片花瓣围成一圈,中间缀以檀色的盏。花朵不必多,三五朵足矣,掩在叶间,如星子点缀夜空。此时,我忽然明白了何为“携香至”。这香气,并非画得出,而是那一份如玉的温润,那一份整体的清雅气韵,从纸墨间悄然弥漫开来,沁入观画人的心脾。它不是嗅觉的香,而是心灵的香。
一幅既成,悬于壁上。画中的水仙静默无语,我却仿佛看见,在某个薄雾的清晨,她自洛水之畔,自湘江之滨,乘着微澜,携着满身清芬,翩然而至。她带来的,不仅是春天的消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在喧嚣的尘世中,守护内心的清净与高洁。
学国画,学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与古人对话,与自然交融。一笔一划间,我们描绘的不仅是物象,更是心中的意境。
墨干,香犹在。学画之乐,莫过于此——与凌波仙子,有一场纸上清欢的约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