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问题发声,提出豁免出口解决方案
荷兰政府一纸行政令冻结企业运营,引发全球产供链混乱,中国商务部提出负责任解决方案。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月1日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应询答记者问,指出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全球产供链混乱。
发言人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产供链安全稳定,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或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系,商务部“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01 商务部正式回应:批评不当干预,提出豁免路径
在11月1日的应询答记者问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发言人强调:“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商务部提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发言人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产供链安全稳定,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或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系。
商务部“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这一表态为陷入停滞的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带来了转机。
02 危机起源:荷兰政府的强制冻结与全球链式反应
这场危机的种子实际上在2019年就已埋下,当时中国闻泰科技以超过330亿元的总对价,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手中收购了安世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保持着独特的全球布局:法律注册地在荷兰,制造分布在德国和英国,而封测产能80%集中在中国东莞和苏州。
这种全球化分工本是现代产业链高效运转的典范。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1952年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强制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运营,瞬间在全球汽车行业引发“断供”海啸。
荷兰政府10月12日宣称,安世半导体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可能威胁荷兰及欧洲关键技术的延续性和安全性,对经济安全构成风险。
未来一年内,安世半导体只有在获得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决定性行动。
03 链式反应:小芯片如何撼动全球汽车产业
安世半导体在汽车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全球汽车分立器件的隐形冠军,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平均每秒近3500颗。
其产品中90%符合车规级标准,涵盖二极管、晶体管、功率MOSFET和基础逻辑器件。
这些单价往往不足一美元的基礎元件,却几乎存在于每一辆汽车的电控系统中。
从车身控制模块到LED照明驱动、电源管理,这些电子器件构成了整车电气架构的底层支撑。
安世半导体拥有全球约40%的汽车分立器件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单一厂商能迅速填补空缺。
本田、福特、大众、宝马等车企被迫减产或警告停工风险。
大众汽车已筹备暂停沃尔夫斯堡总厂高尔夫车型生产,巴西政府官员警告,若危机持续,当地车企可能在2-3周内面临停产。
04 认证壁垒:汽车芯片替代的隐形高墙
在汽车产业的质量体系中,这些低价组件受制于严格的AEC-Q认证标准。每一个替代料号的重新验证都可能耗时数月。
供应商、主机厂与监管机构间复杂的认证链条让快速替代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便市场上存在技术上可行的替代者,如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也无法在短期内消化突发的订单空缺。
安世半导体在汽车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源自其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和强大的供货能力。
一旦选定了像安世这样的供应商,更换任何一颗关键芯片都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进行长达数月的AEC-Q101可靠性认证。
这巨大的时间成本,可能打乱整个车型项目的上市节奏。
05 解决路径:出口豁免与供应链重构
商务部的表态为解决危机提供了可行路径,但安世事件揭示出的汽车芯片供应链核心矛盾依然存在——低技术含量不等于低战略价值。
二极管、MOSFET、逻辑IC等成熟制程产品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其数量庞大、认证周期长、供应链集中。一旦单点断裂,整个系统即告瘫痪。
从全球格局看,此次事件的地缘政治意味更为深远。
欧美车企面临的供应链冲击,已不仅仅是短期停产的经济问题,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链在中美欧博弈下的脆弱性。
对中国而言,这也是推动汽车电子自主可控的现实契机。
随着国内封测、功率半导体、车规控制器产业链的完善,中国供应商有望从“补缺者”成长为体系性参与者。
全球汽车行业正密切关注中国商务部这一豁免政策的实施细节。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分立器件市场中占据约40%的份额,其封测业务80%集中在中国工厂,这两个数字如同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驱动着这场风暴中的博弈格局。
商务部的出口豁免政策为解决危机开辟了路径,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深层重构已不可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