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守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面对学业压力、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多重挑战,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迎来系统性解决方案。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严禁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
 
 这些具体措施来自教育部2025年10月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这份文件直面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困扰的核心症结,从缓解考试焦虑到保障充足睡眠,从强化体育锻炼到引导健康用网,勾勒出一幅系统性的学生心理健康守护蓝图。
 
 01 政策背景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制定这十条措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表示,该措施标志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制度建设向落地见效迈出关键一步。
 
 02 内容详解
 缓解学业压力
 《十条措施》首要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升学焦虑问题。
 
 文件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在考试管理方面,措施要求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还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从制度层面缓解升学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十条措施》创新性地将体育锻炼、睡眠管理、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文件明确规定,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普及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时间。
 
 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科学安排作息,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
 
 针对日益突出的网络沉迷问题,措施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
 
 关爱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重点。
 
 《十条措施》要求针对这些群体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在开学、考试、升学等关键节点,学校需加强对其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建立预警机制
 《十条措施》提出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每年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文件同时明确,统筹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
 
 强化家校协同
 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十条措施》要求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
 
 同时,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情况,共同做好关心关爱。
 
 03 政策亮点
 董奇认为,《十条措施》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直面学生最紧迫的心理困境;二是加强系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三是强化制度保障,通过监测预警、师资建设、部门联动确保落实落细。
 
 这份文件不同于顶层设计的整体性蓝图,而是一套聚焦重点、直击痛点的“政策组合拳”,旨在解决当下“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政策将体育锻炼、睡眠管理、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使其与学业质量、体质健康并列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指标。
 
 04 落实前景
 《十条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从局部关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系统工程。
 
 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一项项具体行动,旨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防线。
 
 政策的有效落地,有赖于一个紧密协作的支持网络。
 
 《十条措施》清晰指明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通过强化家校沟通、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以及构建从学校到市县的心理辅导体系,努力编织一张无缝衔接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的未来。
 
 随着这些措施逐步落实落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获得更加系统、专业的支持和保障。
 
 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心态,在人生路上稳步前行。
 
 这既是政策的初心,也是社会的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