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首笔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落地南平:政策破冰与多方共赢的实践样本2025年9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平市分行申请的4900万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福建省首笔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再贷款。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南平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与保障房供给打开了新通道,更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政策背景与落地细节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的推出,源于202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3000亿元专项额度,旨在通过金融杠杆推动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该政策历经一次重要优化:2024年9月,央行将资金支持比例从60%提升至100%,极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参与动力。南平作为福建省首个"吃螃蟹"的城市,其落地过程展现了政策执行的高效协同。核心参与主体形成了清晰的责任链条:南平市住建局牵头制定收购管理办法与配套政策,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平公司作为房源提供方,将其滞销的武夷名仕园项目纳入收购范围,延平区产投集团作为指定收购主体,而农发行南平市分行则负责贷款发放与再贷款申请。这种"政府引导+国企实施+金融支持"的模式,确保了政策落地的合规性与执行力。资金运作与效益方面呈现显著优势:4900万元再贷款资金将用于收购415套存量商品房,贷款利率较商业贷款优惠约1%,每年可为收购主体节约融资成本超120万元。按照政策设计,这些房源将主要面向工薪收入群体、新市民及引进人才,户型面积严格遵循保障房标准,既解决了房源闲置问题,又精准对接了住房刚需。## 多重价值与示范意义南平首笔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落地,实现了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重突破。在房地产去库存层面,直接帮助中国武夷消化了滞销房源,缓解了房企资金压力。据统计,该企业在闽北地区共有5个开发项目面临库存压力,此次收购为后续项目的资金周转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政策将收储对象限定为"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反向激励房企加快项目竣工节奏,助力"保交楼"目标实现。在社会保障层面,此次收购将快速增加415套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填补南平保障房体系的缺口。参照全国同类项目数据(如重庆佳寓华成路店79%的入住率),这些房源预计将迅速投入使用,显著改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居住条件。南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以购代建"模式比新建保障房更高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房源筹集与供应。作为福建省的政策试验田,南平案例提供了三大可复制经验:一是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从房源筛选、价格评估到资金使用均制定明确规范;二是构建多方协同工作专班,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国企的无缝对接;三是创新资金监管模式,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并高效流转。这些经验已引起省内其他地市关注,为福建省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奠定了基础。## 政策展望与挑战从全国视角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正加速落地。截至2025年初,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成立专项工作专班,70多个城市公开发布房源征集公告,重庆、江苏、四川等地已出现亿元级贷款项目。南平的实践表明,政策落地效果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收购主体的资金运作能力以及房源与保障需求的匹配度。当前政策实施仍面临潜在挑战:一方面,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尚有较大使用空间,如何激发更多城市的参与积极性成为关键;另一方面,部分三四线城市存在保障房需求有限与商品房库存过高的矛盾,需要精准评估收购可行性。此外,再贷款按季度申请的机制与银行贷款投放进度之间存在时滞,可能影响项目推进效率。未来政策优化可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库存消化情况调整收购规模;二是探索保障房后期运营模式创新,如引入专业化租赁管理机构;三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例如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存量房收购。随着南平示范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福建省将有更多地市跟进实施,为全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提供地方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