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干法锂电池隔膜行业的8家骨干企业(星源材质、恩捷股份、沧州明珠等)在深圳召开闭门座谈会,就遏制行业“内卷式”竞争达成五项核心共识,包括价格自律、科学释放产能、暂停扩产、加强产业链合作及引入社会监督。这一行动是对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部署的直接响应,旨在破解行业长期存在的恶性低价竞争、产能过剩和技术同质化等痛点。 一、行业背景: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困境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爆发,干法隔膜行业在2020-2023年经历快速扩张,2024年产能突破300亿平方米,远超227.5亿平方米的实际需求。非理性扩产导致供需严重失衡,2024年底部分16μm干法基膜价格跌破0.4元/平方米,逼近0.38元/平方米的成本红线,众多企业陷入亏损。以星源材质为例,其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7.66%,恩捷股份预计全年亏损超5亿元。价格战不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更导致研发投入不足,行业整体竞争力面临下滑风险。 二、共识内容:从价格管控到生态重构1. 价格自律与产能调控     企业承诺将价格稳定在成本线以上,并参考供需比60%的合理区间科学释放产能。未来两年暂停新扩产计划,集中优化存量产能,重点消化现有过剩产能。这一措施与马来西亚钢铁行业通过暂停令优化产能的逻辑相似,旨在避免资源浪费。2. 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升级     企业将加强上下游成本信息共享,推动产业链健康生态建设。例如,星源材质开发的12μm超薄干法隔膜通过针刺测试,能量密度提升15%且成本下降20%;恩捷股份聚焦在线涂布技术,计划2025年实现100%覆盖率,单位成本降低15%。这种技术迭代与Celgard与Morrow的联合开发协议(开发高压电池隔膜)异曲同工。3. 社会监督与合规管理     建立走访调查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推进价格监测与质量抽检,对违规企业实施预警提醒。这与工信部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的严格监管形成呼应,强化了外部监督的刚性约束。 三、潜在影响:行业洗牌与价值回归1. 短期阵痛与长期优化     暂停扩产可能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退出,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和全球化布局(如星源材质马来西亚基地、恩捷股份欧洲工厂)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预计未来两年行业集中度CR3将从不足30%提升至40%以上。2. 技术创新与高端化转型     反内卷措施为企业腾出研发空间,例如惠强新材开发的三层复合隔膜耐温性提升至180℃,星源材质与泰和新材合作的芳纶涂覆隔膜已应用于麒麟电池。这种技术升级与中国塑协《倡议书》中“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导向高度契合。3. 政策协同与生态重塑     此次行动与锂矿、动力电池等产业链环节的反内卷措施形成联动。例如,宁德时代因采矿证问题暂停开采,显示政府对全产业链合规性的强化。未来,隔膜行业可能效仿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减产30%的模式,通过产能出清实现供需再平衡。 四、挑战与不确定性执行力度与违规成本:目前共识缺乏明确的处罚条款,若企业私下低价竞争,可能削弱政策效果。可参考马来西亚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80%审查机制”,建立动态调整规则。技术替代风险:湿法隔膜在高端动力电池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占比超75%),干法隔膜需加快在储能、钠电等场景的应用拓展。国际竞争压力:Celgard等国际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如与Lithion Battery的独家供应协议)抢占市场,国内企业需加速技术出海。 结语干法隔膜行业的反内卷行动标志着新能源产业链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发展的关键转折。通过价格自律、产能优化和技术协同,行业有望摆脱“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商业化铺平道路。然而,共识的落地效果取决于执行机制的刚性约束和企业的长期战略定力,需警惕“运动式治理”后的反弹风险。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技术壁垒强化将成为主旋律,具备成本控制能力和研发创新实力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竞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