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电力负荷连创新高,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极端高温天气直接推高空调负荷2025年夏季,广东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多地连续多日气温超过38℃,部分城市甚至突破40℃。这种极端天气导致空调使用量激增,成为负荷攀升的核心驱动力。例如,深圳电网最高负荷中空调负荷占比超过40%,广州、佛山等15个城市同步刷新负荷纪录。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时,每升高1℃,广东电网负荷将增加300万-500万千瓦,这种非线性增长使得高温对电力需求的拉动效应尤为显著。 二、经济复苏与产业升级带动工业用电激增1. 制造业全面回暖: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核心基地,2025年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如互联网数据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44.6%和17.4%,成为新的用电增长点。2. 高耗能行业需求释放: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生产强度加大,叠加部分地区取消限电措施,直接推动工业用电需求释放。例如,南沙自贸区汽车电池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7%,反映出产业链复苏态势。3. 新兴产业用电爆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快速扩张,仅互联网数据服务业上半年用电量就增长29.5%,这类“全天候用电”负荷进一步加剧了电网压力。 三、居民生活用电结构发生质变1. 空调普及率接近饱和:广东家庭空调普及率已超过90%,且老旧空调能效升级需求旺盛,高温期间多台空调同时运行成为常态。以深圳为例,空调负荷在极端天气下可贡献单日最大负荷增量的60%以上。2.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激增: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新高,广东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1.6%,部分居民区充电桩负荷已占配变容量的30%。这种“峰上加峰”现象(居民晚间充电与空调负荷叠加)进一步加剧了电网调峰压力。3. 智能家居设备普及:智能家电、全屋智能系统等新型用电设备渗透率提升,虽然单台功率较低,但总量庞大且使用时段集中,形成“隐性负荷”增量。 四、能源结构转型期的供需矛盾1. 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凸显:尽管广东新能源装机已突破7400万千瓦(占电源比重超30%),但夏季光伏受昼夜交替影响显著,风电出力受气象条件制约,实际发电量仅能覆盖约15%的高峰需求。例如,粤西某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在多云天气下出力骤降至额定容量的30%。2. 火电托底作用仍不可替代:当前广东火电装机占比约55%,但部分机组因环保改造、燃料成本等因素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迎峰度夏期间,全省火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增加12%,但仍有8台机组因检修或故障临时退出运行,加剧了供电紧张。3. 储能调峰能力尚未完全释放:尽管梅州二期、肇庆浪江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但2025年上半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仅完成年度目标的60%,部分项目因技术验证周期长未能及时投运,导致电网调节能力不足。 五、电网基础设施的局部瓶颈1. 输配电网络建设滞后:尽管2025年上半年广东投产11项主网重点工程(如粤西网架优化II期),但新增输电线路尚未完全形成闭环,珠三角核心区仍存在500千伏线路过载风险。例如,广州天河区某220千伏变电站在高温期间负载率持续超过90%。2. 配网改造存在盲区:城中村、老旧小区配电网改造虽已完成200个重点区域,但仍有部分台区因产权归属复杂、改造资金不足,存在变压器超容、线路老化问题,局部区域电压合格率低于95%。3. 区域电力互济能力受限:虽然广东通过“西电东送”接收云南、贵州清洁电力,但迎峰度夏期间受来水偏枯影响,西电送粤电量同比减少8%,加剧了本地供电压力。 六、政策调整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1. 经济刺激政策释放需求:为支持稳增长,广东省取消了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限制,并通过电价补贴鼓励企业扩大生产,直接拉动工业用电增长约2.3个百分点。2.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影响:2025年全面推行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部分高耗能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在电价低谷时段集中生产,导致电网负荷曲线峰谷差进一步扩大,单日最大峰谷差已达4500万千瓦。3. 环保政策的间接制约:部分燃煤电厂因超低排放改造推迟投产,或因碳排放配额限制被迫降负荷运行,减少了约300万千瓦的可调出力。 应对策略与未来挑战当前,广东已通过跨省购电、需求侧响应、有序用电等措施缓解供需矛盾,但长期来看,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加快海上风电、核电等稳定清洁能源开发,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44%;二是推进珠三角柔性直流电网建设,提升电网互济能力;三是通过虚拟电厂、智能电表等技术引导用户错峰用电,预计可挖掘约800万千瓦的需求响应潜力。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用电需求将持续增长,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仍是未来迎峰度夏的核心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