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他们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平台。但当前网络空间中,不良信息、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为孩子们守好清朗网络空间,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家庭:筑牢第一道防线做好榜样示范:家长应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减少无意义的刷手机时间,用阅读、运动等健康活动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加强陪伴沟通:多与孩子交流上网的所见所闻,了解他们的网络社交圈,及时发现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上的复杂信息。同时,通过共同参与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转移孩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合理设置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上网公约,明确上网时间、内容范围,比如规定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小时,禁止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并用技术手段辅助监管,如安装儿童上网过滤软件。 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安全、信息辨别、自我保护等知识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区分网络谣言与真实信息,认清网络沉迷的危害,掌握应对网络欺凌的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织科技竞赛、文艺表演、体育活动等,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兴趣发展渠道,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降低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沉迷。加强家校联动: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上网情况,分享科学的上网引导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 社会:营造良好生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互联网企业应加强内容审核,研发更多适合儿童的绿色上网产品,比如在视频平台设置儿童模式,自动过滤不良内容;游戏公司严格执行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消费金额。媒体发挥正向引导: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网络文明知识,曝光网络不良现象的危害,营造“保护儿童网络安全”的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孩子的网络成长环境。发挥社区作用:社区可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图书、运动器材等资源,组织志愿者开展网络安全讲座、兴趣班等活动,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线下活动空间。 政府:强化监管与保障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条款,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对传播不良信息、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法律支撑。加强监管执法:定期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欺凌、非法向未成年人提供不良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网络内容生态。提供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为孩子们守好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在线”。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发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蓝天,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汲取养分、健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