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核心标志之一便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指的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反映了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制度创新等因素带来的额外生产效率提升。## 一、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涵盖了技术、数据、人才、制度等多种要素的协同升级。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正是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直接体现:技术创新是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的突破,能够显著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例如智能工厂通过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产量和质量却大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是关键: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素的跨界融合与高效流动(如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正是这种优化配置的结果——比如共享经济通过整合闲置资源,让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翻倍。制度与管理创新是保障:灵活的市场机制、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制度等,能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转化,间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例如硅谷的创业生态体系催生了大量颠覆性技术,带动区域生产效率跃升。## 二、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1. 体现“质的跃升”而非“量的堆砌” 传统生产力增长可能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如扩大厂房、增加工人),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更少的要素投入实现更多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直接反映了这种“质的突破”,例如光伏产业通过技术迭代,在原材料投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发电效率提升了数倍。2. 反映系统性创新的协同效应 新质生产力不是单一技术或要素的升级,而是技术、数据、制度等多维度创新的系统集成。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恰是这种系统协同的结果——比如数字经济中,5G、云计算、工业软件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效率,更通过产业链协同使整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指数级增长。3. 是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要素投入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如增加工人到一定程度后,人均产出会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受此限制。新质生产力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例如,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占比普遍超过50%,而新质生产力发达的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一比例更高,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三、如何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从源头提升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数据产权、交易等制度,让数据与资本、劳动等要素高效融合,释放数据对生产效率的乘数效应。深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降低要素流动成本,让创新要素向高效领域集中。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教育改革和人才引进,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提升劳动要素的质量(而非数量)。## 结语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既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只有聚焦于技术、制度、要素配置等多维度创新,持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