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寻到的一些千年文明印记: 玛不错遗址基本概况: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地处喜马拉雅中段北翼,海拔超过4400米,分布面积约22.4万平方米,是迄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文明印记 独特葬俗与阶层分化:葬式多样,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石室墓等,葬俗包括俯身直肢葬、二次捡骨葬等,还出现了“叠葬墓”。第三期墓葬中发现西藏已知最早的封堆墓,墓葬形制的复杂化暗示了高原内部阶层分化的出现。 陶器与文化关联:从第一期到第四期的出土陶器各具特色,与西藏卡若、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风格不同,却与四川、云南及甘青地区文化存在密切关联。 贸易流通证据:遗址中出土的粟、黍、水稻等无法在当地种植的农作物遗存,以及海贝、象牙、青铜器、玛瑙、红玉髓、费昂斯等外来饰品,表明4000年前玛不错区域已与周边地区构建起广泛通畅的贸易流通网络。 生存方式演变:通过多学科技术重现出玛不错先民的湖畔生活图景,早期先民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后来农牧业逐渐形成,鱼类在食谱中的占比下降,陆生野生动物食用量增加,同时出现家养绵羊、山羊及麦类作物。 桑达隆果墓地基本概况:是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代的墓地,沿用长达千年。文明印记:墓地先民在当时已出现贫富差距、产生了阶层分化、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为探讨当时社会组织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温江多遗址基本概况:是吐蕃时期的遗址,沿用千年。文明印记:出土了大量带釉的砖瓦建筑材料,及陶器、石器、骨器、泥塑、石柱础、铁器等遗物,表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腹地与中原唐王朝及周边区域物质文化交流密切,为研究公元7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 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噶尼遗址基本概况:均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文明印记:对尚嘎岗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光释光测年显示,其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秀玛洞穴晚期石室墓为阿里革吉县首次发现并发掘的前吐蕃时期墓葬,年代为公元4至5世纪。噶尼遗址细石叶生产技术显示,该遗址与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技术遗址特征类似,为解析早期人类探索和适应青藏高原的过程和适应生存策略,以及高原人群与周边地区交往交流等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证据。 廓雄遗址基本概况:属于早期金属时代遗址群项目。文明印记:出土的横贯耳陶罐、蛇纹铜镜,与川西高原新龙县谷日石棺墓出土的蛇纹铜镜有明显相似之处,显示西藏中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