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粤海关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29号,其所在的粤海关旧址自1916年起就矗立在珠江边,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与抗争史诗。在粤海关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关税主权百年变迁史: 海关溯源:完全自主时期时间:168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背景: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1685年设粤海关,当时清政府对粤海关拥有完全的管辖权,海关的税则、税率等均由清政府自行制定,关税主要用于财政收入和调节贸易。展品见证:馆内可能展示当时的海关税收账本、公文等文物,记录着自主制定的关税税率、征收方式以及贸易往来情况,体现了当时粤海关在国家贸易管理中的自主地位。 协定税则:不能自主时期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1929年。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南京条约》规定海关税款要“秉公协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随后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确定了“值百抽五”的协定税则标准,关税不能自主,中国陷入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展品见证:如“洋常并立”展厅展示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文稿等,其中的《海关税则》记载了当时英国货物进出中国的税率,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艰难抗争:名义自主时期时间:1929年-1949年。背景:从1927年开始,中国人民为争取关税自主进行了艰苦持久的斗争。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名义上逐步收回了一些关税自主权,但实际上仍受到列强的诸多限制和干涉。展品见证:可能有相关的历史照片、文件、报刊等,记录了当时中国人民为收回关税主权所进行的各种斗争活动,如爱国运动的场景、相关的抗议声明等,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关税自主所做出的努力。 人民海关:独立自主时期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粤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中国海关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了关税主权的完全独立,开始为国家的外贸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展品见证: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海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文件、统计报表等,体现了海关在独立自主行使职权过程中,对国家经济建设、对外贸易监管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关税政策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博物馆建筑本身建筑风格:粤海关旧址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大楼坐北向南,共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总建筑面积3292.72平方米。其首层为基座形式,用大理条石砌筑,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仿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四层为罗马塔司干柱式,顶筑巴洛克风格穹隆顶的钟楼。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自1916年建成以来,它目睹了中国海关从被帝国主义把持到回归人民手中的全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存在本身就是关税主权变迁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