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法庭里的大情怀
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小镇上,有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门前挂着已经有些褪色的木牌,上面用正楷写着"XX镇人民法庭"几个字。这座法庭很小,小到立案窗口只有一米来宽,审判庭只能容纳二十来人旁听;法官加上书记员不过五六人,却要负责周边三个乡镇的民事纠纷。
我初次走进这座法庭时,颇有些失望——想象中的法庭应当庄严肃穆,而这里却透着几分市井气息。立案窗口前,一位老农正用粗糙的手指比划着,向里面的工作人员诉说自家田地被邻居侵占的经过;走廊长椅上,几个妇女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等待调解;审判庭门口,两个中年男人正激烈地争论着什么,法官助理在一旁耐心劝解。
然而,就是在这看似简陋的环境中,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情怀。
记得有个雨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进法庭。她的案子很简单: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那天负责调解的是李法官,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他没有直接开始法律程序,而是先给老人倒了杯热水,听她絮絮叨叨说了半个多小时的家常——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娶了媳妇后就不怎么管她了,现在她靠捡废品维生。李法官听完,当即决定去老人家里看看。
我们跟着李法官冒雨来到老人居住的棚户区。那是一个不到十平米的房间,潮湿阴冷,角落里堆着捡来的废品。李法官蹲在老人面前,轻声细语地问她的生活情况,又查看了她的药盒和米缸。第二天,他不仅传唤了老人的儿子,还请来了村委会主任和镇上的民政助理。调解持续了整整一上午,最终不仅解决了赡养费问题,还帮老人申请了低保和廉租房。
"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李法官后来对我说,"特别是基层法庭,面对的多是老百姓的家常里短。一纸判决容易,但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
这座小法庭处理的案件大多如此——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债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却关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法官们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人情世故;不仅要会写判决书,还要会劝架调解。他们常常要走出法庭,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到村民家中做工作。
有一次,我目睹两位法官为了调解一起宅基地纠纷,先后五次下村,走访了十几户邻居,查阅了三十多年前的土地档案,最后在村委会院子里摆上茶水,请来村中长者一起说和,终于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工作方式,在大城市的高级法院里恐怕难以想象。
小法庭的法官们似乎都有一种特别的耐心。他们会花两个小时听一个文盲老人断断续续的陈述;会不厌其烦地向当事人解释为什么需要某个证据;会在下班后接到当事人电话时,仍然认真解答问题。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反而像街坊邻居般可亲。
但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案多人少是常态,一个法官一年要处理三四百件案子;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常常情绪激动;执行难问题尤为突出,有时为了几千块钱的债务要跑十几趟。我曾见过一位女法官被当事人指着鼻子骂,她只是平静地听完,然后继续解释法律规定。
"在这里做法官,光有法律知识是不够的,"庭长曾对我说,"还得有副好身板,好脾气,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为民的心。"说这话时,他正在整理案卷,桌上放着已经凉了的盒饭——那天他上午开了三个庭,下午又去村里执行了一个案子,回到法庭已是晚上七点多。
这座小法庭就像基层社会的微缩景观,各种矛盾在这里汇聚,又被一点点化解。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高深的理论争鸣,只有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坚守,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与公正。
每当夕阳西下,法庭门前的国徽在余晖中熠熠生辉。我想,所谓司法为民的情怀,大概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在法官耐心倾听的每一个案件中,在他们为调解矛盾而奔走的每一步路上,在他们写下每一份力求公正的判决书里。
小法庭虽小,装着的却是大大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