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清华大学与德勤中国联合发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显示,北京凭借宜业环境优化、入境游强劲复苏、科技创新突破及交通联通升级等核心优势,较2024年排名提升1位,跃居全球第6名,创下该指数发布三年来的最佳成绩。这一排名不仅标志着北京国际交往能力的显著跃升,更折射出全球城市网络中亚洲力量的崛起态势。 排名跃升的核心驱动力北京的排名提升并非偶然,而是多维度能力协同突破的结果,尤其体现在吸引力维度的跨越式进步和影响力维度的持续领跑。吸引力维度:从第32位跃升至第13位:入境旅游的强势反弹成为关键推手。2024年北京入境外国游客达312.3万人,同比增速高达187.5%,在50个参评城市中位列第三,这一数据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北京旅游资源与开放环境的信心快速恢复。同时,宜业环境的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人才与产业吸引力,北京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从第6位升至第5位,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继续保持参评城市首位,为国际要素集聚提供了坚实支撑。影响力维度:稳居全球第2位,科创实力登顶:在科技创新领域,北京实现关键突破——科技创新维度排名从第2位跃升至第1位,首次超越旧金山。其背后是硬核的科研产出:近十年高被引科技论文数量达1.4万篇,近两年热点科技论文410篇,均居全球参评城市首位。此外,北京在全球治理与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作为外国驻华机构集聚地(占全国90%)和国际会议举办重镇(数量超伦敦、纽约总和),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议程设置能力不断增强。联通力维度:保持第15位,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尽管联通力排名未变,但北京在交通与数字网络领域的进步显著。大兴机场已覆盖98%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国际通达性进一步提升;移动网络平均速度达133.6Mbps,增速远超全球参评城市平均水平,为跨境数字交往提供了高效支撑。 全球格局与中国城市表现2025年的指数排名呈现出欧美主导、亚洲崛起的鲜明特征,中国城市在全球前十中占据三席,成为重要力量。全球前十格局变化:伦敦、巴黎、纽约继续稳居前三,形成“欧美第一梯队”;首尔凭借科技创新与商务交往突破首次跻身前五,反映出东亚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北京(第6)、香港(第7)、上海(第8)构成“中国三强”,其中上海首次进入前十,标志着中国多中心国际交往网络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参评样本中的比重提升(从43个扩至50个),也为亚洲城市排名跃升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评估背景。中国城市的协同优势:北京以“科创+治理”为核心竞争力,上海依托经济与航运优势快速崛起,香港则凭借金融与国际化基础保持前十地位。这种多中心布局与报告指出的“多中心城市体系抗逆全球化韧性更强”的结论高度契合,显示出中国在国际交往网络中的战略纵深正在形成。 意义与未来挑战北京排名跃升不仅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对国家开放战略具有深远意义。从全球视角看,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尤其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北京的进步为全球城市网络提供了“东方动能”。不过,北京仍面临提升空间:联通力排名(第15)与前十地位尚不匹配,跨境交通枢纽的辐射范围仍需扩大;相较于新加坡(第5)等城市,在国际化服务便利度、多语言环境等软环境上仍有优化空间。未来,随着北京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发挥,以及中关村科创生态的持续升级,其国际交往能力有望向全球前五发起冲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