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棉花画是福建漳州的特色民间工艺美术品,因其远看似画、近看似雕,具有独特的立体艺术效果,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立体国画”。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雏形初现:其雏形可追溯至清代,当时漳州城、石码镇的弹棉匠为使棉被更具卖点,利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缀字、镶嵌,制作出吉祥纹样图案或祝福文字。成为工艺:1959年,时任龙溪专署美术工厂负责人的侯楚霖将棉被胎面上的图案分离出来,用脱脂棉上彩粘出家禽、水鸟等造型。1963年,弹棉匠黄家声、游秋源运用彩扎、彩塑、浮雕、国画等工艺,将小猫、金鱼、花鸟等镶嵌到玻璃框里,制成独立的棉花画工艺品,标志着漳州棉花画正式成为一门工艺。 制作工艺材料:以脱籽棉花、无光纺布、金丝绒、胶水等为主要原料,有时还会辅以棉纸、铜线等。技法:包括抽丝、按压、捏、搓、扎、剪、叠贴、刷胶固化等,每一样技法又包含很多小技巧,制作者需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棉花画不同,漳州棉花画能够做出浮雕和立体的效果,画面中的亭台楼榭、山水花鸟等元素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艺术品种漳州棉花画分为小品、条幅、中堂等多个种类,规格多样,有圆形、扇形、方形等形状,以及挂式、座式、台式等形式,还有普通棉花画、双层棉花画、金丝棉花画等7款50多个品种。 发展历程鼎盛时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漳州棉花画备受青睐,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曾作为外交赠礼,当时漳州地区有十几家工厂生产棉花画,产值不断增长。衰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众多工厂恶性竞争,加之国画、书法等竞争产品进入市场,棉花画市场逐渐萎缩。90年代初期,漳州棉花画厂纷纷倒闭,这门技艺几乎到了人散艺绝的境地。复兴发展:2004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的报道让漳州棉花画重新受到关注。此后,郭美瑜等非遗传承人重新投入创作,在传统技法上进行创新,如在棉花中掺入绒线,将中国画、雕塑等融入创作,使棉花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收获海内外消费者喜爱。 代表作品如郭美瑜的《春色满乾坤》《孔雀》《玉羽献瑞》,吕嘉慧的《珠玑抱团露嘴笑》,以及郭美瑜团队创作的展现九龙江沿岸景点的沙盘式立体棉花画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