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是考古领域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人类对海洋文化遗产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以下是关于这一进程的详细介绍:发展历程: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早期水下考古主要在沿海和礁盘上进行,深度一般在40米之内。2010年,“中国水下考古第二期技术潜水培训班”部分考古队员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100米。2018年,中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采集到第一件文物——青黄釉小口罐,深度为470米,同年最大深度达到1003米。2022年,在南海西北陆坡水下约1500米的深海区域,发现了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这是中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技术支撑:深海考古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为深海考古提供了重要工具。此外,还有60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狮子鱼”号等设备参与考古工作。同时,长基线、超短基线、惯性导航等多种综合定位导航系统,以及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也为深海考古提供了技术保障。典型案例: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艘古代沉船。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这两艘沉船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考古调查,总计海上工作时间70天,下潜63次,共提取文物928件(套)。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的瓷器,二号沉船则装满了从海外运回的乌木,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的繁荣。面临挑战:深海环境极端恶劣,水压巨大、终年黑暗、温度极低,这对考古设备和人员安全都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深海文物由于长期处于高盐、高压、低温的环境中,出水后容易受到损坏,需要进行特殊的保护和处理。重要意义: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拓展了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让人们能够发现和研究更多深埋于深海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海洋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如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