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从民族交融、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三个方面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 民族交融之美茶马古道见证交流:昌都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千百年来,马帮队伍穿行于川、滇、藏的险峰深谷,开辟出商贸交通线,将藏、川、滇等地紧密连接,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也传颂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将民族团结、冒险开拓、契约诚信的精神代代相传。多民族聚居与团结:昌都地区生活着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如芒康县木许乡的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协作;洛隆县硕督镇有37户民族团结家庭,还有象征民族团结的“团结树”,以及融合了各民族特色的硕督镇狮子舞。 红色文化之魂解放历史与红色印记:1950年9月,中共昌都工作委员会成立,为昌都解放提供了组织准备。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1951年1月1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这里产生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个邮政所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留下了厚重的“红色印记”。红色遗迹与精神传承: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见证了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壮举,3000多名筑路军民用生命铺就了天路。昌都市积极做好红色遗迹保护展示工作,创作推出《铸魂达玛拉》《丹达魂》等文艺作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红色研学精品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承之光传统技艺的坚守:昌都是康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芒康弦子舞,其旋律悠转而豪放,跳出了康巴人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井盐晒制技艺见证了千年民族交融史,凝结着当地群众的生存智慧;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承载着高原民族以刀刻经典、以版传文明的文化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昌都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发展等多种形式,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如卡若区嘎玛乡的唐卡漆画,将大漆与唐卡两种民族传统艺术相结合,让绘画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洛隆藏刀在保持传统手工雕刻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工具,提升制作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