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其支柱产业。中国通过技术支持、产业合作、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助力科特迪瓦农业实现了提质升级,具体如下:橡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美兰集团、海南农垦、海胶集团等中企在科特迪瓦建立起从种植、采收到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供销体系。例如美兰集团2019年在科特迪瓦设立橡胶加工厂,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在中企推动下,科特迪瓦橡胶出口量大幅增加,已跻身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橡胶出口国,所有出口橡胶均实现国内初加工,预计到2025年底,中企对科特迪瓦橡胶产业综合贡献率将超过50%。水稻种植技术提升:自1997年第一批中国农业技术合作组参与格格杜垦区项目以来,经过11期中国农业专家的努力,该垦区已成为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中国专家引入高产优质稻种,完成了4个新品种的认证工作,其中C26稻种每公顷年产量在7吨左右,已在全国推广。通过培训,垦区水稻产量已由原来的平均每公顷2.5吨提升至4吨,部分示范户年产量可达5吨以上,促进了当地水稻种植业向现代化转型。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由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阿比让可可加工厂,是科特迪瓦首个国有现代化可可加工厂,单线年加工能力5万吨,配套14万吨仓储库容。该项目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可可从业者的重要培训基地,助力科特迪瓦从“可可原料产地”向“可可加工基地”转型。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相关项目支持下,中国协同引入高适配性的农业解决方案,为科特迪瓦提供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拖拉机、脱粒机等小型农业机械。同时,引入小钢仓生产线,搭建社区粮仓,部署多功能稻米加工线,提升了水稻仓储和加工能力,降低了产后损失。农业人才培养:格格杜垦区的中国专家组在当地组织了大量培训,涉及水稻生产、仓储、销售,农机操作、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培训科方政府官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农民超过2000人。此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还联合中国专家及科研教学机构,开发了有关农业机械和稻米产后减损的课程,并举办赴华水稻价值链考察,组织科特迪瓦相关人员学习中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