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民航和高铁节后抢客大战的一些分析:
现象概述
价格竞争
在节后出行淡季,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高铁推出低至2折的跨省班次车票。例如某些热门旅游线路或者商务出行需求较大线路的高铁票,通过大幅度的折扣来刺激客源。民航方面也会通过类似的票价优惠策略,一些航线的机票价格可能会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与高铁争夺客源。
运力调配
高铁会根据旅客出行需求调整车次安排。节后,可能会减少一些热门返乡线路的车次,同时增加返程或去往旅游地、经济发达地区的车次。民航也会重新规划航线运力,增加热门航线的班次或者调整机型以满足需求。
背后原因
旅客需求特点
节后出行需求减少:节后一段时间内,出行的旅客主要以返程务工、商务出行以及错峰旅游为主,总体客流量相比节前大幅下降。这就导致了运输市场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民航和高铁不得不通过降价等手段来吸引旅客。
旅客出行目的多样化:节后出行人群中,商务旅客对出行时间和效率要求较高,而旅游旅客则对价格更为敏感。民航和高铁需要根据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来制定营销策略。例如,高铁的低折扣票可以吸引更多价格敏感型的旅游旅客和部分对时间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商务旅客;而民航可能会通过提高航班频次、优化航线网络来满足商务旅客对时效性的需求。
市场竞争因素
替代竞争激烈:高铁和民航在中长途运输市场上存在很强的替代性。对于500 1500公里左右的旅程,旅客既可以选择高铁出行,也可以选择飞机出行。例如,在长三角地区到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出行,高铁和民航都提供了多种选择。为了抢占这部分重叠市场的客源,双方必然会展开竞争。
各自市场压力:民航面临着运营成本较高的压力,包括燃油成本、飞机维护成本、机场服务成本等。通过降价吸引更多旅客可以提高客座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摊成本。高铁虽然在建设成本回收方面有一定的长期性,但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提高客流量来提升运营效益,尤其是在面对新建线路和增加运力的情况下。
对旅客和行业的影响
对旅客的影响
出行成本降低:旅客可以享受到更低的票价,这对于节后有出行需求的旅客来说是直接的福利。无论是返乡返程还是旅游出行,都可以节省一定的交通费用。
出行选择多样化:旅客在出行时需要综合考虑价格、时间、舒适度等多种因素。高铁和民航的竞争使得旅客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行预算和时间安排,在高铁二等座低价票和飞机经济舱之间进行权衡。
对行业的影响
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民航和高铁都会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高铁可能会在列车设施、餐饮服务、乘务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改进;民航则会在机上服务、机场候机体验、航班准点率等方面下功夫。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竞争促使双方不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例如,高铁可能会进一步推进智能化服务,如电子客票的全面普及、车站的智能导航等;民航可能会加强与旅游、酒店等行业的合作,推出更多的联程服务产品。
|
|